好友通過前程無憂投遞簡歷后,收到佛山順德一家門戶分類網站(模式類似58同城、百姓網)的面試邀約。抵達公司后,漫長的等待時間成為面試體驗的第一個疑點:從下午2點在前臺登記至4點半,長達兩個半小時內未安排面試,期間兩次詢問后僅得到“稍等”的回應。這種低效的流程安排,或許已隱約暗示了企業對SEO崗位的重視程度不足。
面試官登場后,在草草翻閱簡歷表的基礎上,以“做SEO第一要素是有耐心”為開場白,隨即拋出第一個問題:“百度的算法有多少種?具體是什么?”這一提問讓好友瞬間陷入困惑,慌亂中僅能提及“冰桶算法”“綠蘿算法”等公眾熟知的算法名稱。事實上,百度算法體系復雜且持續迭代,多數從業者關注的并非算法數量,而是其核心邏輯與應對策略——過度糾結算法名稱,更像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刻板提問,而非對實戰能力的考察。
當好友回答“SEO的精髓是提高用戶體驗、提升網站排名、帶來精準流量、為公司創造利益”時,面試官以“這是目的,不是精髓”直接否定,并直言“經驗不夠,多學幾年再來”。這種評價標準顯然存在認知偏差:SEO的本質是通過滿足用戶需求實現搜索價值,將“目的”與“精髓”割裂,恰恰暴露了面試官對行業核心邏輯的理解不足。回顧SEO行業的發展歷程——從早期的關鍵詞堆砌到外鏈為王,再到如今的用戶體驗與內容質量優先,其核心始終圍繞“用戶價值”與“搜索規則適配”,而非對算法名稱的死記硬背。
進一步來看,此類面試官的專業性值得商榷。他們可能僅停留在傳統SEO的認知層面,將行業早期的粗暴手段視為“精髓”,卻忽視了搜索引擎算法的迭代與行業規范的成熟。真正專業的SEO面試,應聚焦于候選人對行業動態的敏感度(如搜索引擎質量指南)、實戰案例分析能力(如如何診斷排名下降問題)以及對用戶需求的洞察力,而非提出脫離實際的理論問題。
面對此類面試,求職者需保持清醒:在回答前先觀察面試方是否存在真實招聘意圖,避免陷入“為提問而提問”的陷阱。若遭遇明顯不專業的問題,可靈活應對——例如對“SEO精髓是什么”這類模糊提問,可反問“您認為當前搜索引擎最重視的評估維度是什么”,既展現專業態度,又能試探面試官的真實水平。同時,求職者需調整心態:一次面試失敗未必是能力問題,可能是與企業崗位需求不匹配,或面試方本身缺乏專業認知。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,持續積累行業洞察、保持實戰能力,才是應對各類面試的核心底氣。